福蛇送喜百花開、春節二泊三食星級南台灣.台版庫肯霍夫鬱金香花海、田園BBQ、大桔大利吃甜甜、嘉義觀止、高雄日航三日
🚩行程特色🚩🌷花開富貴-台版庫肯霍夫鬱金香花海🍊大桔大利-民雄金桔農莊🍗田園烤肉 BBQ💟嘉義人氣文化路夜市 📸駁二藝術特區💥彰化鹿港老街 【台版庫肯霍夫鬱金香花海】鬱金香又稱為洋荷花、旱荷花,是多年生球莖草本花卉。每株鬱金香的高度大約在 25~40 公分左右。鬱金香擁有特別的球莖,類似洋蔥形狀的圓形鱗莖,直徑 4~5 公分。葉子部分有 3~5 片葉子。種植者最在意的花形部分,有分為單瓣、重瓣。另外鬱金香的花色選擇多元,白色、黑色、粉色、金色各種顏色幾乎都能看見,因此很適合在盆栽種植作為觀賞用,同時也有藥用的功能。圖片來源: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【橋頭糖廠】歲月靜好,心自然,Living in peace and tranquility。走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,打開歷史故蹟~橋頭廠長宿舍,透過當令和菓子、日式茶品、茶道、花藝讓您體驗日式侘寂之美。橋頭糖廠舊稱「橋仔頭糖廠」,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,啟用於日治時期明治34年(1901年),曾引領臺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歲月,多年來為臺灣糖業創下多項指標紀錄,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,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。(照片出處:高雄旅遊網)【駁二藝術特區】駁二藝術特區是一個位於臺灣高雄市鹽埕區的藝術園區,為文化創意、休閒遊憩及觀光旅遊之景點。原為一般港口倉庫,透過水岸輕軌串連蓬萊區與大義區,構築出獨特的海洋特性的文創氛圍,裝載了高雄港發展軌跡與記憶的空間。從最初兩棟倉庫,到現在規模達大勇倉庫群、大義倉庫群、蓬萊倉庫群三個區域,注入文藝,澆灌創意,裝置藝術、餐廳美食應有盡有。【彰化鹿港老街】由於昔日的鹿港是以貿易為主,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,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。瑤林街、埔頭街、大有街因臨近河道,於是成為船行與碼頭的集中區。 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─舊街,即今之埔頭、瑤林、大有三條街道,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,其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,在此可找到若干老鹿港的風貌。 走進瑤林、埔頭二街的紅磚道,便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古樸之意,宛如進入時空隧道。閩南風味的古老宅第,門楣上的各式避邪古物,以及兩旁的門聯,都訴說著舊時父老們的生活步調及型態。近年來由於觀光采風盛行,一些屋主便經營起民俗藝品店,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,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。 街道特別彎曲,有時甚至成直角連串轉彎,所以會如此是先民智慧的展現與適應生活的艱辛,走在街上請仔細體會每一曲折所蘊含的歷史故事。經過長期歲月的沉澱,這裡氣氛由從前的熱鬧繁華轉為今日的淡泊悠閒。【玻璃媽祖廟】有別於傳統廟宇的磚瓦木石,這座廟宇主要以7萬多片強化玻璃打造而成,建築整體通透明亮,日夜光影變幻也相當出色,別出心裁的設計巧思,更使得玻璃媽祖廟聲名遠播。穿過繪有神明彩像的門扉,步入高懸八卦天燈的正殿,便會看見護佑眾生的媽祖娘娘端坐於玉山造型神龕上,遊客除了雙手合十參拜外,也能藉敬獻因提倡環保而以玻璃製作的金紙、果盤,表示自己對神明的誠心。。【大桔大利-民雄金桔農莊】民雄金桔觀光工廠位於嘉義中正大學旁金桔農莊內,佔地面積大約三公頃,園區除了觀光工廠外還設有露營區和烤肉區,是結合了產業文化、休閒娛樂與自然生態為一體的觀光工廠。1960年創辦人蔡海漂先生因肯定金桔利用價值甚高,故設立了金桔加工廠來推廣地方特產,經過三代傳承發展後,為投入休閒多元化經營,於2011年將擁有60年歷史的老農莊轉型成為觀光工廠並開放參觀,讓來此的遊客除了可以了解金桔農莊的創業歷程外,還可以輕鬆的方式體驗具有教育意義的金桔產業之旅。【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】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位於新光路,是一棟結合植物、環保與文化的建築物。這座八層樓高的新總館外方內圓,樓板面積高達37233平方公尺,以樹為建築概念、書為主角,建構出館中有樹、樹中有館開放寬敞的友善空間。【文化路夜市】位在嘉義市東區的文化路夜市,是嘉義市著名景點之一,屬於商圈型的夜市,範圍大約以民權路中央廣場以南、垂楊路文化公園以北的文化路,長達約500公尺的路段。由於文化路夜市包含各類型店家及攤商,接力營業讓此地成為全年無休、24小時不停歇的熱鬧街區。 【5★高雄日航酒店】2024年11月磅礡開幕高雄日航酒店預計於 2024年末開業,高雄作為臺灣南部第一大城,自古以來作為重要的交通經濟樞紐,並且作為臺灣最大的國際港口,在工業經濟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。從臺北搭乘臺灣高鐵,約90分鐘即可抵達。酒店擁有260間精緻客房及套房,並提供國際化多樣的宴會及會議設施,設有5間餐廳及酒吧,頂層的空中酒吧可飽覽港都大城的流光盛景,充分滿足商務及休閒的多元需求。【嘉義觀止飯店】「嘉義觀止」由黑灰色金屬格柵構成整體建築外觀,以不規則、零碎的翻轉,藉由陽光灑落而呈現有機性的光影變化。黑灰色滲透磚紅色的溫潤,立面線條破碎舊有建築的重量體感,呈現一種對比亦對話的複雜形態構築。空間以金屬、石材、清水模與木頭質感作為成整體設計主軸,相較於浮誇奢華的視覺表現,我們更在意的是材料的本質與特性,不過度修飾而體現在地的溫度與質樸。藉由鐵件、木料及玻璃隔屏的半遮蔽,人的移動產生了各空間的流動性,分隔趨於模糊,check in、等待、用餐、閱讀等行為與材料表情從獨立個體成為一體性的存在。